吳茱萸為蕓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以果實入藥,為我國傳統中藥之一。該品主產于貴州、云南、四川、湖南、廣西、陜西和浙江等省區。于冬季或早春種植,定植2~3年可采收,每株可產1~3kg,4~5年進入盛果期,每株可產5kg.植株壽命10~20年,是一次種植多年受益的植物藥材,近年來市場價格一直穩定在30~40元/kg,是山區農戶增收的一條門路,有條件的地區應適當發展。當前正值種植吳茱萸的季節,特將其栽培方法介紹如下。
選地整地 吳茱萸宜選擇土壤疏松、肥沃、排水方便、陽光充足的坡地、塘邊、宅旁,按株行距3m×4m挖穴,穴寬66cm,深50~60cm,每穴施廄肥50~100kg待植。
繁殖方法用無性繁殖,分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兩種。
1.枝插法:在冬末春初植株抽芽發葉前,剪取一年生無病蟲害的吳茱萸健壯枝條,截成長25~30cm,每段具3~4個芽,選擇陰天按15cm×30cm斜插于苗床上育苗。插條露出地面10cm,插后稍壓緊土壤、澆水、遮蔭。育苗一年,苗高33~66cm即可定植。
2.根插法:在2月上旬挖取4~6年生母株的徑粗3~4分的側根作插穗,截成長20~25cm的插條,按枝插法密度扦插于苗床育苗,插后蓋草,保持土壤濕潤。一個月后發出新芽,第二年春天進行定植。
3.分株法:利用植株根部萌發的分蘗幼株挖出定植。為使母株萌生幼株,可選擇4年生以上的健壯植株于冬季或早春在離主根33~66cm處,將泥土挖開露出側根,用利刃在粗壯的側根每隔6~10cm輕砍1~2刀,然后施以人畜糞尿,再蓋上一層薄土(3~6cm),翌年在根部砍傷處將幼苗挖離母株定植。
田間管理
1.中耕除草:定植成活后及時中耕除草,但中耕不宜過深,以免傷根。
2.施肥:開花前施腐熟油餅或人畜糞尿等肥料,開花后追施一次復合肥,以利果實的飽滿和減少落果。冬季落葉后,施冬肥一次,以堆肥、廄肥為主,施肥后覆土蓋嚴,以防凍害。
3.修整枝條:為了保持一定的樹型,以提高結果量,減少病蟲害,以及獲得繁殖枝條,于冬季落葉后進行修枝最為適宜。整枝時,幼樹可在離地面高約80~100cm處打頂,使側枝向四面生長;老樹修理里疏外密,除去重疊枝、下垂枝、病蟲枝與枯枝等。